近期,一位程序员利用DeepSeek这一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歌曲创作,创作出来的歌曲在旋律上虽未直接复制现有作品旋律,但整体风格高度模仿某知名歌手。

该程序员将这些歌曲发布到一些音乐平台上,并通过售卖、广告分成等方式赚取了数万的收益。此事很快被举报,一时间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大众关注的焦点聚集在,这样的 AI 创作行为究竟是否构成侵权,以及音乐平台在其中是否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等法律问题上。

从模仿风格这一点来看,虽然没有照搬旋律,可对于熟悉该歌手的听众而言,很容易就能从中感受到那种相似的韵味,仿佛是那位歌手的 “影子作品”。而音乐平台起初也并未对这些 AI 创作的歌曲进行严格甄别,使其得以顺利上线并获得盈利机会。到底这位程序员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让我们看看律师的点评。

律师点评

看到该消息后律师表示,关于 AI 生成的歌曲风格高度模仿某歌手是否构成侵权这一问题。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具体表达形式,像旋律、歌词这些具体元素,还包括作品所体现出的独特风格等具有独创性的部分。虽然该程序员的歌曲旋律未直接抄袭,但风格高度模仿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或者是对原歌手独特风格的侵权。因为这种模仿行为可能会造成市场混淆,让听众误以为是该歌手的新作或者与其有密切关联,进而影响到原歌手正常的市场收益和艺术形象塑造。

对于用户用DeepSeek生成的歌曲盈利,平台是否应承担版权筛查责任。音乐平台作为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有义务对上线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版权审核义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惯例,平台应当采取合理措施,比如利用技术手段或者建立专业的审核团队等去筛查可能存在侵权的内容。如果平台明知或者应知用户上传的歌曲存在版权问题却依然放任其传播获利,那么平台是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的。

AI 创作本身确实是一场技术革命,它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效率提升。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法律存在的一些漏洞。比如在 AI 创作内容的版权归属界定、其模仿行为的准确判定标准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而音乐平台对 AI 创作内容的审核标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到底何种程度的模仿、借鉴是可接受的,并没有十分清晰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范,这就容易导致类似本案的争议事件不断发生。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法律需要与时俱进,尽快填补这些空白和盲区,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界限。而创作者和平台也应当秉持尊重版权、合法创作与传播的理念,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创作环境,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