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题目「AI、未来、持续」三个关键词,下面回答主要面向我们「普通素人」泛群体,先上个人理解与总结——

  • 替代关系的工作,学习AI相关应用不会太难
  • 保持「基本认知能力」的鲜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 独立关系的工作,努力学习当好「一个人」
  • 第一、二产业的技能,将往第三产业转移

1 . 决定AI与人类智能关系,本质逻辑是边际收益

从生产力效率上看,AI相比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并没有我们的「生物性」,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情感,也不会疲劳。

说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当汽车在路上遇到前方突然跳出一个行人,急刹或抽打方向盘就保证不了驾驶员的生命安全,不这样做的话就保证不了行人的安全,任何决策都无法两全其美。

如果是人类当驾驶员的话,每个人做的决策可能会不一样,这里牵涉本能、伦理、情感。但如果是AI驾驶的话,从技术上完全可以通过设定算法,做到损失最小化的决策。

这是情感维度的,疲劳维度就更不用解释了。

所以对比人类,AI在「脏、累、危、险、害」这些环境就很有优势,也是替代人类智能的重点领域。

脏、危、险、害,这些环境人类情绪上会比较抗拒,要干的话,通常收的工资就会比较高,成本较大;累的活儿,哪怕人类愿意干,也是干不过机器人的,效率上没有优势。

当一个事情,AI的成本比人类智能成本要低的时候,那么AI与人类智能就是替代关系。

比如非AI的机械臂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美国的Unimation),但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到工业领域上,一部分原因是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比机械臂更低。

….

如果不太确定自己的工作未来会不会被AI替代,那么就拿这个标准——

越是「脏、累、危、险、害」,越是替代关系;越与这黑五类不沾边,那就越是独立、互补的关系。

2 . 替代性的工作,普通人需要基本认知能力就足够

很多报告都提到,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懂点编程,但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认可的。

所有新工具的普及,都是基于他的使用门槛足够低的前提,而AI的应用,更多的是让大家不用编程语言,都能对AI进行编程,使用的门槛肯定会降低。

在替代性的工作上,我们保持基本认知能力就足够,但这基本认知能力,可能也没大家想象中的简单。

比如买一个扫地机器人回家,你要让它工作的话,你得会看说明书,对它进行一些设定与路线规划,这样它才能定时定候哗哗哗地帮我们扫地。

这个能力看似很简单,但摆到父母那一辈人来看,他们未必搞得定,甚至连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也不会用。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老一辈人的样子。

这里我不是吓大家,20岁的时候可能你没感觉,但你到了40岁左右就会发现,身边逐渐会有些新事物你是没接触过,而且你是理解不了,甚至会抗拒,最后连个说明书你也看不懂。

只要你保持鲜活的基本认识能力,我认为未来大部分的AI相关应用,学习门槛都将会是非常低的,甚至公司也会对你做个1小时培训,让你用好这些工具提高效率。

所以我认为不必太过焦虑,但也需要有目的地保持基本认知能力的鲜活性。

3 . 如何保持基本认知能力的鲜活性?

以前学知识,可能先要识字,那你要学会查《新华字典》,互联网时代,你需要学会基本的搜索引擎去获取知识,这些都是一切基本认知能力的基点

而AI时代的基点,至少你需要学会AI搜索,比如这里的「知乎直答」。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搜商」本身就是最基础的认知能力,能帮自己快速精准去搜出有用的资料。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地用AI搜索工具的话,建议你马上开始,慢慢你会发现,除了基本搜索以外,会有更多能帮到自己的基本功能。

比如刘润老师的年度演讲,他就直言背6万字的稿子太困难,根本原因可能是稿子不顺,于是他把自己的稿字投喂进AI,让他改到口语化并语句通顺,这样就好背多了。

用AI搜索工具,可以有太多的提示词,但至少你要会一个——

提示词 = 角色赋予 + 背景 + 任务 + 约束条件

比如刘润老师可能会这样问AI:你现在准备要做年度演讲(角色),现在有6万字的稿子,但你背不下来(背境),你需要把稿子改得口语化,适合演讲风格,使得稿子更易背(任务),但不能改变稿子的原意(约束条件)。

这其实都是非常基础的功能,未来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这基点能力。

有了这个基点后,你下一步就是利用它来对自己工作复盘,到底有哪些「脏、累、危、险、害」的活儿自己并没意识到,但已经有工具在替代。

比如我天天做PPT,突然想:到底我做PPT的工作,会不会就是「脏、累、危、险、害」黑五类里的事情呢?

于是,我借助AI投喂一问,发现原来真的有各种工具,正在悄悄地替代着这「累」活。

提高基本认知能力,最困难的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而你掌握了AI搜索工具后,时刻要对自己日常工作与生活提出怀疑,那么你就把状态调为「我知道我不知道」,于是你就有了持续学习的方向,保持基本认知能力的鲜活。

这就像一个能满足你一个愿望的神灯一样,你得会跟神灯说「我要无限愿望」,而AI搜索就是这神灯,也就是基点。

记住,当你觉得一个事情对自己产生困扰的时候,世界上肯定会有其他人面对同样的问题,那么它可能就存在一个值得你去学习的AI工具。

4 . 独立于AI的能力,将会是你的优势

前面说过,替代关系的AI应用,门槛都会越来越低,只要你基本认知能力过关,迟早你是会学会的,就像按计算机一样,很少会有人学不会。

剩下的就是「脏、累、危、险、害」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我们更多人类智能的技能。

我们拼不过AI的效率,我们就拼温度与态度——

说白了你得像个有血有肉的人。

别人用AI配音读文章,我就真人做声音录播,提高个人辨识度;

别人干活效率超高,但我能跟同事、老板都处得很好;

别人当护士心狠手快,但我还能自带微笑开Buff;

别人讲硬核黑话,我用大家能懂的话;

我们拼不过AI的精准,我们就拼非线性思考——

也就是我们说的想象力、创新力等高级认知。

未来的AI将会是怎样我不确定,但我认为它始终会把效率放在首位,这一属性也注定它的思考模式会比人脑更线性。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答案,但每个人可能希望获得的答案却不一样。

比如AI识别到以下的画面,从效率角度他会给出一个线性答案:汽车在过减速带。

这也非常符合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但在小孩子的眼中,汽车可能是在打嗝….

而想象力和创新力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大部分人都在效率优先的环境下丢掉了,在下一代的孩子教育中,这部分人脑智能的技能也应该努力保留

不过,这些高级认知能力,跟AI也可以不是独立关系那么简单,未来可能会是互补,也就是你把AI为我高级认知所用。

比如我自己写文章,也会借用AI去给出一堆东西,然后我再找灵感去写出独立与AI的观点。

….

至于领导力、共情力、沟通力、协调力…..哪怕我不写,大家也自然想到的了。

总之,我们努力当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人,这是未来AI时代生存的高级技能。

(啥时候当个人还那么难了….)

….

5 . 第三产业的技能需求将会增加

所有科技的进步,都会把第一产业的技能往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推到第三产业。

而第三产业主要就是研发类的职业,还有服务业,这两个是大头。

对于研发类的技能,其实这里没什么好提的,现在高校开始搞一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但供求关系也要适应需求的发展,否则你上了个人工智能专业,最后就成了天坑。

因为现在很多领域的研发岗位门槛就不低,你卷不过头部人才的话,那么你就只能沦为工具人,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全民死磕」这种人人说好的技能。

毕竟我们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所以着重我想说的就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领域。

哪怕AI再强大,那些服务着真中产的高级托尼们,这类职业技能是越来越吃香的,你一个生活在汤臣一品的富豪,不可能找个AI给自己去做发型,人人都用的高效率玩意就会让自己显Low。

这些多元的服务业,包括家政、养宠、陪伴….等人类属性的职业技能,未来可能将会是更多人的谋生手段。

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某些特征很明显,比如内容多元化、劳动关系灵活化、就业无界化,各种可能以「玩」的形式出现的职业。

这也很符合当下打工人的向往,不用定时坐班,技术层面与思潮层面是匹配的。

提问者 @丁教 老师做播客品牌,这其实就是声音服务的形式,也符合上面提到的「好好当一个人」的趋势,这些领域的技能未来肯定需求会增加。

这里我不能说出具体的技能,要总结的话就是「玩」。

无论是我们在职人群,还是对下一代的思考,眼光可以放宽一点,世界上能挣钱的技能不止「坐班」,多点看看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也请容许我们偶尔去「不务正业」,干些无用之事,这也是一种泛技能。

….

6 . 对AI时代,我们不必太过焦虑

这两年,媒体上铺天盖地讲「AI已至,人人要失业」的样子。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识,不想搞得明天就满街是萝卜快跑,后天就是满天低空经济……网约车都普及那么久了,现在不还有出租车吗?

AI的替代是循序渐进的,他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你我他给干翻的,我更认为他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接触并学习,有充足的时间让我们去转型。

或许我是相对乐观的。

个人认为,以上聊到的技能,只要大家能保持基本的认知能力持续鲜活,对「不务正业」不去太过焦虑,这个AI时代将会是顺其自然地过度的。

给点温度,好好帮自己和下一代,找回那种「当个人」的基本能力,也许就是对AI时代最好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