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使用AI工具辅助秋招面试并分享经验的帖子屡见不鲜。央视网《新闻+》记者了解到,使用AI辅助面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手机置于电脑屏幕前,在电脑进行线上会议面试的同时,手机运行AI软件;另一种则是利用第三方开发的“AI面试”插件,直接分屏显示,实时识别面试官的问题,这类软件号称“面试、笔试都能用,不怕切屏检测”。

李欣,一位在2024年参与了多场校园招聘的求职者透露,她在面试中使用AI工具的次数“已经多到数不清”。她不仅会用AI提前为面试做准备,如优化简历、整理思路等,还会在面试时用AI“现场救火”。

“比如面试官问的知识点我可能不是很懂,这时候AI在旁边,就相当于现场帮我搜索。”李欣表示,她会把手机靠在电脑上,在AI给出即时反馈后,悄悄瞄一眼。“但是为了不被发现,你的手指要及时滑动屏幕上的答案,让要说的那几行字始终保持在摄像头上下的位置,眼睛不能瞄来瞄去。”

除了手动使用“赛博小抄”以外,“AI面试”的各类插件也逐渐趋向商业化和专业化,甚至开发出了“反检测”功能。央视网《新闻+》记者发现,此类软件在注册登录以后,求职者可以填写个人简历信息,并输入面试公司的名称和岗位,“这一步可以确保系统根据你的简历细节生成更合适的回答”。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在电商平台联系了AI辅助面试工具的客服,他告诉记者,软件的“高级功能”在面试中能忽略不重要的寒暄内容,只精准识别面试官的问题,能更好地节省时间。

根据需求不同,这类软件的普通会员2小时售价58.8元,8小时售价128.8元;至尊会员支持英文面试,8小时售价188.8元。其中,“Token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字符计算方式。如果高密度问答的话,在30分钟面试时间内会消耗1.5w token,同学可以按需购买产品”。销售人员向央视网《新闻+》记者保证,“后台开发一直在提速,面试助手从最初的7—8秒,提升到如今2秒内就能生成答案,放心购买的亲”。

AI辅助面试效果如何?会被面试官发现吗?

“你是在看什么参考资料吗?可不可以给我展示下?”栗莉在听到面试官问出这句话时,“一下子就慌了”。她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回答问题时她的眼睛可能在上下瞟动,“被面试官发现了,她在(面试)临近结束时突然问出了这个问题”。沉默了十几秒后,栗莉还是决定说出实话,“因为我非常重视这个岗位,所以用AI准备了一些问题和答案”。

事后,栗莉在社交平台上求助:“线上面试时用AI作弊被发现了怎么办?”评论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指点栗莉用AI工具时把手机放在哪个角度更自然,也有HR(招聘官)现身说法,“如果我碰到这类面试者倾向于不给过,印象分差很多”。

天津大学法学院田野教授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求职者“用人工智能辅助应聘”有一定的构成作弊、欺诈的可能性,但不能武断地认为一定违规甚至违法。

“有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采用人工智能来招聘、管理劳动者,这事实上是倒逼求职者用人工智能进行反制。”田野教授在调研中发现,AI在招聘和应聘领域的使用并非个例,在国内外甚至都催生了专门的产业,“不只是面试助手,也有公司收费培训求职者怎样微笑应对人工智能,怎样能让AI给出高分”。

李欣在数十场面试中使用“赛博小抄”后发现,用AI“应付”AI面试效果最好,但碰到交流感更强的真人面试官时则效果不佳。

“面对AI的时候你不能像人类一样说话,你得把自己变成机器人,语言得体、口齿清晰、慢条斯理。”李欣回忆道,多数情况下,用人单位提供的AI面试程序都不算太聪明,“刻板无趣,经常会识别不出你的自由表达,还需要放慢语速迁就笨笨的机器人”。

在被多次的AI面试“摧残心灵”以后,李欣得出结论:“AI最合适和AI交流,可是我是人啊!”她发现,如果这时用AI工具实时生成答案,再进行适当演绎,反而能提高通过率,“对面也是AI的时候我不会觉得自己在作弊,因为它可以是企业家的工具,为什么不能是我的工具?”

“但也有很多次,我发现对面的真人面试官交流感比较强,这时候我就会抛弃AI。”李欣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这就像一个真诚性测试,当双方想要真诚地沟通这份工作时,放弃AI反而会更自如。李欣表示,面试时使用AI意味着大脑要同时处理三份工作:阅读AI提供的答案、用零点零几秒的时间“咀嚼”一遍、几乎同一时间用嘴巴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个压力比不用AI还要大,加上面对真人会产生作弊的感觉,所以我有时候会索性放弃。”

对此,李欣总结道,AI最大的用处是在准备面试的阶段,它可以用清晰的逻辑帮助面试者梳理思路,并用职场的语言润色简历。“但其实‘现场救火’的话,AI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她发现自己的心态正在转变,AI放在旁边更像是心理安慰,“因为靠自己输出,才会对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熟练。能力增长在自己身上,就越来越不需要依赖AI了”。

AI招聘和AI应聘陷入零和博弈,专家提醒双方应提前协商规则

大型企业通过AI和算法高效地筛选求职者,使后者使用和适应AI,甚至倒逼出“赛博小抄”“用魔法打败魔法”等行为。然而,对于那些想要考察求职者真实能力、面试程序较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善用AI的“钻营和适应”恰恰给面试官带来了不好的印象。

萧芳是深圳一家科技企业某业务部门的面试官,在2024年秋季的线上面试中,她发现有一位求职者的眼神很不自然,“她在听完问题后,会刻意凝视某个固定地方,每次都等3—5秒才开始回答问题,而且边回答边瞄向那里,突然蹦出的答案,行文也和AI的措辞很像”。

萧芳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自己所在的部门并没有像设置过所谓的AI面试,“一直是点对点交流”,因此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萧芳表示,自己给出的情景题比较灵活,如果是求职者自行思考后回答问题,可能会像神经的突触连接一样,不断发散,“但是AI没有很好地识别到问题,求职者也比较木讷地把答案输出了”。萧芳在结束面试后通过上网搜索才了解到AI辅助工具,“我当时就非常难受”。

萧芳坦言,在出现这一情况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觉得求职者不够坦诚、不够诚信,“他可能也害怕被面试官发现,很紧张,反而压制了他的输出和发挥”。

对此,田野教授表示,AI辅助面试会让招聘方担心考察不出求职者的真实能力,因此产生求职者不太诚信的感觉。“诚信原则是我国《民法典》第7条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它不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原则。”田野教授告诉记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如果求职者有欺诈行为,即使用人单位已经和求职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其欺诈行为也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在招聘环节,求职者提供虚假信息,虚构相关学历、经历,导致用人单位陷入错误认识而作出雇佣决定的,可构成欺诈。”

萧芳观察到,近期公司内部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关于“AI辅助面试是否合理”的发帖讨论,其中不同部门对此看法不一。开发、数据等部门认为使用AI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会直接问到面试者如何使用AI,但是“目前大家的共识是不能把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全部丢给AI,然后再把它读出来”。

“面试其实是在考察求职者处理问题的聪明度。”萧芳逐渐认识到,是否接受AI辅助面试需要根据岗位需求来判断,“不可能一刀切”。她可以接受求职者在面试时坦然询问,是否能够使用AI工具寻找灵感,“如果可以在AI提供灵感的基础上发散、提升自己的思路,相当于也在展示自己的聪明度”。

“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如果能够提前协商规则,那么这种更柔性的、弹性的机制有利于就业的双向选择。”同时,田野教授也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的规定,如果一个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完全是由自动化程序作出的,那么受到这个决定影响的人可以主张该决定不具备约束力。“因此无论是用AI招聘还是用AI应聘,人不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应该由人力进行监督、把关。”

“AI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提升效率。目前整个系统进行学历、简历的筛选,其实已经是在高效运转了。”李欣认为,此时再通过所谓的AI招聘、AI应聘这些环节来进行所谓的“算法双选”,反而是降低效率的。“非常鸡肋,因为它不能筛选出真实的东西,它只是一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