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的「水电煤」,AI重构生产力

看到提问中有关于「AI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词所以点进来简单聊几句,其实2025年讲ALL IN AI已经很紧迫了,因为这不是道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上不了餐桌,就只能成为菜单。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行业sence非常好的提问,因为提问者觉察到了一个及其紧要的问题,也就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已经开启了一场盛大的洗牌,如果这个时候不能上桌点菜,那么就会成为菜单上的一员。 听起来耸人,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在AI技术加速甚至是「失速」渗透到全产业格局的2025年,行业格局也正在经历一场「智变」的浪潮,这不仅仅优化了传统生产流程,更将开辟出全新的「商业战场」,尤其是伴随着AI+的持续且深入布局,算力网络是作为AI时代的「水电煤」,将在教育、医疗、工业、农业、消费电子、影视等行业中以新基建大底座的角色,为这些行业持续赋能,助力构建「场景+数据+算力」的敏捷转型模式。

而在接下来的举例论证之前,我希望和大家首先建立一个共识:AI+的价值在于重塑生产力,而非简单的功能叠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也顺便和大家讲一个冷知识。

马力作为已经被大众熟知的功率计量单位,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马力这一单位的由来。200多年前在第一批改良后的蒸汽机诞生的时候,一家啤酒厂订购了一台想要用它去代替马匹来牵动抽水机,厂主选择了一匹最强壮的马让它不停的抽水8小时,最终计算得出一匹马每秒钟可以把75kg的水提高1米,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1马力=75千克力・米/秒。

但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固守着过往的观念,不认为蒸汽机能够代替牲畜来做生产力,他们选择用4匹马甚至8匹马来替换1匹马来做功,诚然这会让马车跑的更快、载重更大,貌似提升了生产效率,但这本质上只是功能的简单叠加。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随着内燃机技术的演进,这才是一次对生产力的重塑,是改天换日的新物种。

在这个例子中,伴随着轰鸣的内燃机,在世界的另一面,那些固守着「马车红利」的人们,很快成为了时代的注脚,可叹又可悲。

在AI+时代也有同样的世界的两面,人类的历史是一段关于生产力迭代的历史,当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刻,积极拥抱变革的企业和个人,通常都能享受到阶段性的红利,而固守着原有护城河的人们,最终只能被时代的巨浪冲下山崖。

2.中国移动构筑AI算力底座下的百花齐放

建立了第一节中关于「不上餐桌,就成菜单」的共识之后,我想回到个人经历,结合这个题目和大家聊一聊。我是通信行业出身,学脉背景里有大量的同学在中国移动这样的企业供职,但我自己目前在创业做一个影视动画项目。

先从自己目前做的这件事来讲,因为项目还在保密期当中所以我不能拿demo来给大家看,但可以尽可能的分享我的工作中发生了哪些因为AI而产生的剧烈变化。从前中后期的工作流程上来划分,一个影视动画项目有剧本、分镜、手绘、插画,特效合成、配音、音效等近10个大工作流,在文本、图像、视频、音乐等领域,midjourney、suno、GPT、deepseek等AI工具已经完成了对行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洗牌。

比如说deepseek,目前标的在较高水准的剧本写作上,deepseek已经能够辅助资深编剧,给到此前完全不能设想的深度和完成度;

再比如说我目前正在跑的GPT-SoVITS和CosyVoice的声纹模型,甚至会被动的推动整个配音行业发生变革;

再比如说,即梦、midjourney等图形AI工具对单或多帧视觉的生成,在完成度和可用性上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高的标的。

我最真切的感知就是既兴奋又焦虑,兴奋在于我非常幸运的处在了一个时代的拐点,紧步跟上的话是有可能直上青云的,但焦虑在于我深切的感知到身旁前后左右纷杂的脚步声,大家都在玩了命的往前追,我停下来喘口气,就意味着落后甚至被淘汰。

前面我提到因为学脉的原因,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在通信行业供职,其中又有将近20%在中国移动这样的运营商工作,其中又有两三个是我最好的朋友,当我和他们聊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会给到我一些新的视角。

比如说作为一个哈尔滨人,让我非常骄傲的一点是,中国移动在哈尔滨部署的节点是全球,注意是全球运营商最大的单集群智算中心,超1.8万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100%,可为万亿级模型训练提供高效、稳定的算力底座。

其实在2024年,伴随着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中国移动就已经走在了深化智能计算资源布局的路上。

从目标上,是为了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体系,帮助中国的AI建立算力底座,目前已经上线了内蒙古、黑龙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13个智算中心节点,全网智能算力规模达43EFLOPS。

可能有些朋友会疑惑,中国移动铺设这么大的一个基于算力体系的基本盘,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这就像是我在10年前和我太太回她湘西老家的时候,到了山里人就基本处理失联的状态,而后面中国移动把网络和通信基站全面的覆盖过去之后,除了真正的无人区之外,中国还有哪些电话打不通的地方吗?

在第一节我打了比方说,算力网络是AI时代的「水电煤」,在这个语境下,中国移动其实就是AI这个时代的「能源供给方」,通过深化智能资源的布局,为中国AI产业发展构筑强大算力底座,可以说是AI时代新基建的定海神针。

「能源供给方」这可不是我自己乱说的,在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上,就明确的给出了中国移动在AI时代的定位是「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

而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由云向智,共绘算网新生态」,非常凝练,由云向智、共绘、算网、生态。这个slogan我给9.8分。

中国移动的董事长和副总经理相继就这个主题做了相关的演讲,结合「智链云网·数铸钢魂」的分论坛内容,可以以管窥豹,中国移动在为中国AI产业发展构筑强大算力底座这件事上,做了ALL IN的准备。

抛开这次大会,以能源化工行业和AI+的融合举例来说,中国移动作为昆仑大模型建设的核心伙伴,助力中国石油完成了700亿参数的昆仑大模型在算力租赁、多模态大模型、AI中台等技术要求上的支持和供给。

在算力和模型上,由于有超过800P算力和160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的支持,反应在中台和应用方面,为中国石油在生产和管理上供给了提质增效的技术

这就是我前面提出的「智变」的最直观的体现。

由于有了中国移动强大的算力网络底座的支持,类似的变革不仅仅发生在能源行业,在AI+教育、AI+医疗、AI+农业、AI+交通运输等领域,「智变」都在发生。

我自己是有女儿的人,拿AI+教育来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移动在帮助中国高校打造算力重心和算力并网解决方案上,正在解决「算力荒」的现实问题,在我生活的城市杭州,中国移动联合浙江大学建设的浙大启真算力中心,这是全国首个校企合营共建的算力中心,算力规模达711PFLOPS。

这项合作以移动云为底座,建设了一套面向浙大师生的管理体系,为该校提供了科学研究所需的AI+HPC算力服务。

我打个比方,中国移动所构建的这个算力底座,本质上是「算力能源」的持续供给,这就像是一个花瓶,有了相应的水和养分的供给,所带来的局面必然是AI+能源化工,AI+教育,AI+医疗,AI+农业、AI+交通等等行业的百花齐放。

3.AI时代的新顶流,是道生存题

最后,回到提问本身,到底哪些领域能够成为新顶流,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回到本质,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人口红利巨大的国家,经过AI对生产力的重塑,在农业、工业、石化能源、物流、教育、医疗这些领域,都会出现新的顶流。

但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哪些顶流的出现,而是在于AI正在重新定义行业天花板,企业最应该做的是抓住AI转型窗口期,借力中国移动的「技术底座」,要知道,AI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谁先拥抱AI生产力,谁就能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掌握主动权。